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我院心内科成功开展两项介入新技术
发布时间:2020/9/18 9:33:09




病例一:心内科介入手术团队成功完成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

近日,银河集团9873入口首页网址心内科介入手术团队顺利完成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术中、术后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脉病变及植入支架进行评估,效果满意。患者术后无不适,现已出院。

患者王先生,33岁。行冠脉造影术发现左回旋支严重狭窄,附二院心血管内科王伟教授、李吉林主任组织治疗团队对其病变进行深入分析、反复讨论后,考虑患者年轻,适合植入可吸收支架。在王伟教授的指导下,由李吉林主任、张长翼副主任医师及王怀文主治医师组成手术团队负责实施手术,通过IVUS(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确定了病变大小,长度等参数,然后成功在左回旋支局限病变处植入NeoVas BRS支架一枚,手术顺利,术后再次复查IVUS确认支架位置,效果满意。


术前图像

术后图像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是第三代金属药物洗脱支架(支架被药物浸泡过),这种支架一旦植入,就要和患者的身体终身相伴,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及并发症。生物可吸收支架是新型第四代支架,和金属支架不同的是,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制成的,在打开阻塞的血管后,可随着时间溶解,不会在病人的血管里留下金属支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极低,术后再狭窄概率极低,而且植入后服药时间短,不影响血管自身功能,能使血管恢复较多的自身功能和运动能力。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稳定性冠心病或中低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参考血管直径2.75~3.75 mm之间的病变、预扩张效果满意的无钙化或轻度钙化病变、分支血管直径不超过2.0 mm的分叉病变、长度≤20 mm的病变。韩雅玲院士认为,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是一项令人鼓舞的新技术,已初步表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乐观的应用前景,可在支架降解吸收后解除支架对血管弹性的束缚,避免了金属长期留存体内,长远意义上实现了介入无置入,尤其适合年轻患者和对金属过敏的患者。因此,可降解支架进入临床将造福更多的冠心病患者。这项技术的开展,也标志着我院冠脉支架植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病例二:心内科成功完成首例右侧远端桡动脉穿刺置管术

9月7日,在李吉林主任指导下,王贷明主治医生、王怀文主治医师共同配合,为一例老年患者实施首例右侧远端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患者术后反应良好,无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已顺利出院。

穿刺置管—— 术后包扎——术口恢复


常规穿刺的桡动脉为腕管所包绕,毗邻桡神经,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桡动脉穿刺介入手术后会感到手腕甚至前臂胀痛不适,严重者可能对手部功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远端桡动脉(手背的鼻烟窝动脉,称为“远端TRA”或“鼻烟窝途径”)可作为传统前臂桡动脉的替代,是目前专业领域探寻的一条更安全、更舒适的最新介入路径。其优势是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方便及更短的止血时间。同时,远端TRA在止血加压时,即使万一远端桡动脉闭塞,具有潜在的保护及保持前臂前向血流,也可减少逆向血栓形成的风险。


附二心血管内科是我市临床重点专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已成为粤东地区重要的心血管病医疗、科研和教学中心之一。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竟发,勇进者胜。由李吉林主任领导的心内科团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紧跟国内外医疗专科发展新资讯,积极拓展越来越多新技术,努力为周边地区病患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最大程度地惠及于民。



(供稿: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