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平凡中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3/2/27 18:01:17


新型冠状病毒改变了许多。

新冠疫情,让我们的交流变了样。我们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走出家门,去见朋友、同事、亲人。我们不能再轻易地拥抱、握手、亲吻,去表达我们的情感和信任。我们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网络,去传递我们的声音和画面。我们也许能够保持联系和沟通,但也许失去了真实和温度。

新冠疫情,让我们的健康受到了威胁。我们不仅要防止身体上的感染和传播,还要防止心理上的压力和抑郁。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理状况,还要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仅要遵守防疫规则和措施,还要寻求专业帮助和社会支持。

新冠疫情,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谨慎。医护人员作为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战士,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还要防止自身感染和传播病毒。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也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我们国家对新冠病毒的认识、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行和一系列准备工作的落实,再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终于在2022年底我们改变疫情防控政策。而疫情放开后,面对就诊患者大幅上升,每一位急诊科医护人员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星星渺小也可以散发光芒”——急诊科援穗医护人员李欣

三年前错过了援鄂,这三年来我一直觉得是心里的一个遗憾。三年后看到可以报名援穗,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汕头附二援穗医疗队从紧急集合到顺利完成任务,仿佛依稀还是昨天的事。方舱医院是一个大家听到都拒之千里的地方,然而我们身为医护人员却甘愿逆风而行。接手从化方舱的时候,方舱只是个大厂房,由于人力物力的缺乏,一个医生三个护士管理400余个患者,如此极限挑战下,当一切从零到全,从杂乱到规范,我们除了日常基础护理,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从一日三餐到穿衣保暖,渐渐地,患者从情绪不满到谅解,出舱的时候给我们写感谢信,一句句谢谢大白,让我们在寒冬里找到一丝温暖。白昼轮转,脸上被勒出一道道痕,洗手衣被湿透。我们毫无怨言。在方舱里,我们不仅仅是护士,我们更是他们的家人,他们的依赖。这27天日子里,从清晨到日暮,从夜色渐浓到晨光破晓,在这场全民战斗中,我们最终大获全胜,凯旋而归!我们只是宇宙的一粒微尘,但当我们凝结起来,就是那道冲破黑暗的光。


“心之所向,守院构筑第一道防线”——急诊科发热门诊王擎

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医院里的发热门诊就是病毒阻击的第一道防线。穿上防护服、隔离衣、N95口罩开展每天的接诊工作,今年冬天真的好冷,可隔离衣里面的我们汗淋夹背。看着候诊的队伍一望无尽,我们没浪费分秒便开始埋头接诊,用专业知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在岗期间几乎没时间喝水吃饭,每天下班看着被口罩磨破的脸新伤旧患,也曾情绪崩溃,但想到我们存在的意义就能治愈!在发热门诊抗疫道路上我一路参与,很庆幸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勇敢的人。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知恐惧依然前行!我们都是彼此心里最勇敢的英雄!


“但愿世上无疾患,何妨架上药生尘”

——支援发热门诊医生蔡浩雁

从12月到1月,在发热门诊支援的的两个月是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放开,发热门诊首当其冲,就诊患者人数激增,到了12月中旬,本就不大的发热门诊候诊区就挤满了焦急不安的病人和家属。对于年轻的轻症患者多是解释病情、宽慰安抚;而患有多基础病的高龄患者,常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需要住院治疗甚至需即刻启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医务工作者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空前的忙碌、沉重、紧绷,以及面临感染风险的不安感,甚至对于部分同事来说,还来自于感染后带病工作的不适感。人群中充斥着对于疾病的恐惧与担忧,而医护在自身面对这种担忧的同时,又需要去安慰患者的情绪。所幸这种日子并无持续太久,疫情来得汹涌又悄然退去,发热门诊又归于平静。希望疫情不再有,人们能摘下口罩,展露笑颜。疫情虽过去,疾患仍常在,夜深人静时,医院还是那个忙碌的场所,夜里的急诊仍然不眠。疾病总是使鲜活的生命黯然。“但愿世上无疾患,何妨架上药生尘”是每一位医务人员的愿景。


“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希望能帮上每一位患者,但是很困难”

——急诊科分诊护士林燕纯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浪潮,我和同事们毅然投身一线,在急诊十余年,此刻却是我从未见过的景象:抢救室24小时处于饱和状态,9台呼吸机不间断工作,监护报警声昼夜不停,大厅里平车上的病患艰难地喘气,密密麻麻的家属神色黯然。平车不够用,氧源不够用,呼吸机不够用,药品不够用,急诊科的医疗资源极度紧张,奄奄一息的病人无病床可以使用。甚至因为我们解决不了患者的用床问题,家属恶语相向,怒目而视,但我们根本顾不上委屈和愤怒,因为没时间让你去理会,病人源源不断,忙不暇接。所幸大部分患者和家属都是配合理解的,简单的致谢,温暖的问候,都让我们甘之如饴。疫情有寒冬,但春天会随之而来。


“每个工作人员就像一台机器”——急诊科护士长林剑生

相信急诊科抢救室是承压能力最强的。每一次危重病人的抢救,每一次120警情,每一次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急诊科都能在压力下迅速找到方法组织人员对急危患者进行抢救,触底反弹。疫情放开后,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就诊患者,医生不停的接诊和问诊。为了快速处理患者,从电子录入医嘱到手工填写病历。护士不停地处理患者,吸氧、监护、输液和送检查。为了快速处理患者,已经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这段时间,看见了太多生命的逝去,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双手,拉扯着心电监护波形,让其无法反弹;同时如潮水般涌入的患者挤压着医护人员的工作区域,同时也挤压着医护人员喘息的空间。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

——急诊科副护长袁永红

滴滴答答~滴答叮咚~,重症监护病房夹杂的各种抢救仪器提醒音不间断在响起,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监护设备此起彼伏形态不一的曲线与图表,病床使用率满床运行,插管上机近九成。

这是艰难与坚守的一个月!

随着国家对新冠疫情管控全面放开,12月14日我完成支援广州方舱任务返汕,12月16日上午接到EICU要紧急承接收治新冠阳性重症患者的指令。此后的一个月,新冠急危重症患者就诊量短期急剧增加且医护人员自身感染率也不断攀升,最难的一天科室6个同事同时感染,排班改了N多次到崩溃边缘,工作人员隔数日就更换变动,患者个个病情危重,抢救设备持续负荷运行,EICU医护团队报团取暖、相互守望,与新冠疫情硬抗。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怎么熬过这段悲壮的时段!疫情过后,一切恢复。

阳光洒满了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人们摘下了口罩,走出了家门,重拾了往日的快乐。疫情带来的阴霾已经消散,生活重新焕发了活力。疫情过后,一切恢复。医院里不再是黑压压的人群,护士们不再是满身汗水的英雄。医生们卸下了沉重的责任,换上了轻松的笑容。疫情考验了他们的信念和勇气,生命赞美了他们的付出和奉献。疫情过后,一切恢复。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努力绽放。我们护理人,就犹如这苔花般,在众多光鲜亮丽职业中平凡并坚守,白袍加身,白衣执甲,更是一份情怀与热爱。


急诊科           

杨振 李欣 王擎 蔡浩雁 林燕纯 林剑生 袁永红